
大厅吊灯上的《花开四季》引人注目 记者 谢瑞

10米长的剪纸《滇池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百鸟朝凤》《喜上眉梢》《破茧成蝶》……走进云南民族大学呈贡校区双馨苑教学楼大厅,就能看到各种样式的323幅剪纸。不论是抱枕、灯饰、藏书票或书签,均出自2014级雕刻班的19名学生之手。他们用了16周时间,齐心协力完成了这些精美的剪纸。
巧思 剪纸均有一个
美丽的名字
走进大厅的一刹那,映入眼帘的便是展示在两边橱窗里的抱枕。细细一数,两扇橱窗里共有20个抱枕,原本颜色单调的抱枕,搭配颜色不一的剪纸图案后,变得精美。
现场,每幅剪纸的名称也不一样。图案为花朵的剪纸,被命名为《春之恋》;图案为游鱼的剪纸,则称为《年年有余》。每幅剪纸,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在旁边墙壁上的表框里,还粘贴着很多书签、藏书票、剪影、蝴蝶类型的剪纸。57个表框,每个表框里面粘贴的剪纸都不一样,但每一幅都非常精美。
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一幅粘贴在大厅吊灯上的《花开四季》。这幅剪纸直径有5米长,颜色以红色为主,图案则是蝴蝶在梅花和荷花上面飞舞。由于粘贴在吊灯上,在灯光的映衬下,这幅巨型剪纸显得栩栩如生。
在吊灯旁的墙面上,是一幅长10米、宽1.2米的《滇池风》。这幅剪纸以白色和蓝色为主,图案上是一位妙龄少女,在清风徐来时仰望天空,少女长发飞扬,与蝶共舞,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巧手 19名雕刻班学生
花16周时间完成
艺术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杨智超同学介绍,这323幅剪纸,是由2014级雕刻班的19名学生共同完成的。
作为2014级雕刻班学生中的一员,杨智超说,设计剪纸展览的想法是从学期开学时候就有的。这次展览一方面是为了展现雕刻班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与校园活动,同时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杨智超说,他们全班19名同学花费了16周时间,利用很多课余时间和部分专业课时间,齐心协力完成了全部作品。
“表框里的剪纸是同学们个人的作品,抱枕上的剪纸、灯饰、书签及藏书票也是同学们个人完成的,《花开四季》和《滇池风》则是全部同学合力完成的。”另一同学梁生善说,《滇池风》则运用了本土元素,突出昆明风景,表达学生对昆明的热爱之情。
对于剪纸的创作过程,杨智超表示,每幅剪纸都汇聚了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大家先想出图案,然后把图案具体画在宣纸上,再用小小的刀片从纸上把图案认认真真刻出来,最后再用植物颜料染色。”杨智超说,剪纸基本以中国风图案为主,目的是为了体现出这项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中国剪纸
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点评
叶松青
无论样式还是题材都很到位
对于学生们制作的剪纸,云南民族大学呈贡校区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叶松青表示,剪纸是一门艺术,虽然制作剪纸的学生才读大二,但却很好地掌握了剪纸的要领,无论从样式还是题材上来说,学生们的表现都很到位。
“剪纸是本校艺术学院的一个门类,剪纸能体现原生性、手工性和制作性。学生的剪纸,把现代观念和民族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传统的民间图案加上了学生的主观想法后,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叶松青说,剪纸艺术需要传承和发扬。
赵立
丰富了剪纸艺术的多样性
学者赵立认为,剪纸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是很有必要推崇的。“昆明自古以来都有剪纸的传统。以前过年过节时候,大家都喜欢在窗子上粘贴纸或者窗花,这些都是剪纸的类型。大家会剪些吉祥的图案,寓意五谷丰登。”赵立说,如今昆明还有很多剪纸的民间艺人,只是因为现代化的发展,剪纸艺术逐渐弱化了。“学生们的做法很好,把传统艺术和现代气息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传承这门艺术,也丰富了剪纸艺术的多样性。”(都市时报 记者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