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城市的人踏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过着不紧不慢的生活,悠闲的生活气息让人们增添了对时髦和新鲜玩意的追求,也许她不是经济最强的,但她的潮流却是决不落伍的。穿过南屏街、宝善街和金碧路密密匝匝的梧桐树叶,我们可以从树影下斑驳的新拓道路中,依稀探寻到上世纪40年代——那个昆明最初的摩登时代。然后,追忆似水年华。

如果说清末民初的昆明还只能算一个不大的充满乡村气息的城镇,那么,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昆明就基本有了大都市的雏形,当时上海有的许多新鲜时髦玩意,在昆明也都能寻到它的足迹。这或许始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和美国飞虎队的驻滇。
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上世纪40年代的昆明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城市气息,一些时尚元素甚至可以和国际接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昆明人是幸运和幸福的。
高叉旗袍 玻璃丝袜 麂皮包

请想像一个昆明美女从上世纪40年代的宝善街向你徐徐走来,她穿着高开叉的锦缎旗袍,玻璃丝袜、拎着麂皮包,脚上是蛇皮高跟鞋——这是当时最时兴的行头,更助添了她的万种风情。

从资料照片来看,过去昆明女子多以短衣长裙两截式装束为主。让身材玲珑呈现的连身旗袍是从40年代以后才兴起来的,那时候的香烟广告画上的美女们也开始身着旗袍,手持香烟做出撩人姿态。当时,所有时髦的行头,一般是妓女和前卫的良家妇女带头兴起的。曾有这样一张照片,三个美女并排,可以看到旗袍开叉到了大腿,据说这是妓女们的招牌画。从此,开叉旗袍也开始在名媛贵妇和普通人家流行开来。

穿旗袍如果光腿就不好看,于是从美国舶来的玻璃丝袜成了女子们的最爱,只是这也是一件奢侈品,一般的女孩子最多有1到2双。在配上蛇皮鞋和麂皮包,就完美了。我们看到那些风月女子将旗袍穿到了极至,那股韵味至今看来都让人感动。
看好莱坞大片

1940年,在昆明晓东街新建了“南屏电影院”。这个西式建筑风格的昆明影院成了40年代中国最豪华的电影院,有“远东第一影院”之称。他们和美国好莱坞的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环球、派拉蒙、哥伦比亚和联美全球著名的八大影片公司签订租片协定,在昆明放映具有号召力的影片。
1940年代是好莱坞的全盛时代,可谓是明星云集,佳片不断。南屏电影院当时就可以与美国同步上映。许多大片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如《月光下落》、《大独裁者》、《左拉传》、《魂归离恨天》、《翠堤春晓》、《鸯梦重温》、《蝴蝶梦》、《长相思》等等。云南成为中国当时的电影中心。据说连西南联大的学生最热衷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影。

当时的南屏电影院、大观电影院、昆明大戏院、长城电影院等影院吸引着爱赶时髦新鲜的市民们。身着玲珑旗袍的美女们如果不去跳舞、打台球,那一定就去看电影了,要知道,这些地方都是展现昆明女子曼妙身姿的最佳场所。
金碧路与异国风情

金碧路自古是昆明的热闹地带。从滇越铁路开通以后,金碧路成为横贯东西的主要街道,显得更为热闹。除了国内的商人,许多外国商人也蜂拥而至。法国人开设了洋行、医院、大药房、商务酒店;希腊人也开设了多家洋行;白俄商人卖起俄罗斯面包;英国人开了烟草公司、医院,并建起锡安圣堂;越南侨民开起了咖啡店……几乎成了当时的“洋人街”。

这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却又显得很自然。昆明人受着这些舶来品的诱惑和冲击。在金碧路两侧商店充斥着洋布、洋油、洋纸、洋酒、洋药、洋烟、洋袜子和洋娃娃,琳琅满目,那是满目的新鲜,和满目的诱惑。
那个时候的金碧路更显出前所未有的繁华,异国风情充斥着整条街。那时街上最多的是美国人。可以想像,年轻高大的美国大兵们嚼着口香糖,在车上呼啸而过,对周围的美女抛下几声口哨和惊叹。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当时的美国大兵们大都还是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他们的激情和青春除了留在战场上,还留在了这条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