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红花油茶第一村”的芳香往事
2015-02-05 15:24:15      来源:昆明信息港

    当腾冲银杏村遍地金黄,落英缤纷的美景渐渐谢幕时,在相距不远的茶花村,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则刚刚启幕。

    家家户户将晾晒脱水的茶花果仁打碎、蒸熟、压榨后,稀有又清香的茶油便成了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之后,一朵朵茶花含苞待放,到了春节,便迎来了最美的时光。这里的人们爱茶花,也在用茶花。

    茶花村,美景不逊银杏村

    和睦村有4万多株红花油茶树,仅100年以上树龄的茶花就有7000多株,挂果的茶花树有1500亩。

    1月底,腾冲县马站乡和睦村的马路边、广场旁、树林里,在一片片深绿色的树叶间,朵朵大红色的茶花悄然绽放。尽管早晨草地上厚厚的白霜显示冬天还没走,但鲜红的茶花无声地昭示着,春天就要来了。

    虽然绝大部分还是花骨朵,但茶花为村庄增添的美已经开始显现。还未走近树前,隔着几十米便能看清树上的朵朵红花。一些茶花种植者,以及周边居民已经开始赏花了。孩子们在茶花树上玩耍、村民们在茶花树下洗衣的画面,总能成为游人相机里的风景。村支书段锡锋家开的农家乐,也已开始接待来客。

    腾冲县住建局茶花基地管理所所长许庆宗和腾冲县侍朗坝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永先也来到和睦村,查看红花油茶的长势。“这棵树才有500年?肯定不止嘛,你们是不是标错了?”两人走到一棵要三人合抱才围得住的茶花树下查看时,肖永先质疑起树干标示牌上的“500年”树龄。许庆宗也认为:“这树肯定不止500年,我们茶花基地1982年种下的树苗,现在也才碗口粗。这么大的树,肯定是标错了。”

    段锡锋赶紧解释:“是牌子没做好,当时送来的牌子只有500年和300年的,所以就挂上去了。我们可舍不得给树打孔测年龄,前段时间中科院的专家来看了,说他那有不用打孔也能测的仪器,只是现在还没联系我。确定了树龄,我们会换的。”

    和睦村,是肖永先和许庆宗两人最常来的地方。1999年,当时还在腾冲县疾控中心工作的肖永先为了找盆景植物,第一次来到和睦村,便被村庄里到处盛开的茶花震撼了。“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花,那么高大的茶树,平生第一次见。”从此肖永先每年都会来几次和睦村,早先是寻找变异茶花嫁接或寻找优质种源,如今则带着朋友来赏花。

    许庆宗1999年到茶花基地工作后,和睦村也是他经常造访的地方。他管理的茶花基地有着110亩,400多个品种的茶花,但和睦村依然是他中意的“茶花种群资源库”。

    虽然和睦村有丰富的茶花资源,但始终没有大规模地包装、进行旅游开发,只是“茶花村”的美名早已传开。一位到过该村的人士这样描述:“等过了年,就是茶花开得最旺的时候,整个村庄都成了花的海洋,地上落满红花,美景丝毫不比银杏村差。”

    资料显示,和睦村有4万多株红花油茶树,该村种植红花油茶的历史在800年以上。仅100年以上树龄的茶花就有7000多株,挂果的茶花树有1500亩。超过500年以上的大茶花树,在村落里走走也能轻易找到。由于野生茶花品种多、数量大,树龄长,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红花油茶发源地”、“世界红花油茶基因库”和“云南山茶原生地”。村里最主要的茶花品种,便是布满全村的红花油茶。从1月20日至3月20日,在昆明金殿公园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茶花博览会期间,腾冲和睦村也是一个分会场。

    “茶花养活了我们,但我们却伤害过它”

    物资匮乏的年代,红花油茶被人当做食品、补品、家用品……但是,在荒唐的指挥下,也出现过砍伐古茶树开荒的行为。

    有关和睦村“中国红花油茶发源地”和“世界红花油茶基因库”的赞誉,还曾有过一段为国增光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末,腾冲县林业局的一位副局长到北京参加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会上有日本专家提出“红花油茶的故乡在日本”的说法。这位副局长顿时想到了古茶树成林的和睦村,于是马上向中央的林业专家和领导反映此事,并带领专家们到和睦村实地考察。经过研究论证,“红花油茶的故乡在中国云南腾冲县”的结论得到一致认可,为腾冲保住了“红花油茶故乡”的名誉。

    自此,地方各级政府都很注意保护红花油茶树。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村民因砍伐红花油茶树,被判刑三年。村民们震慑之余,对古树的保护意识由此加深。如今,只要村里有山茶树得了病虫害,都能被人及时发现,并得到救治。如果是县、市林业部门有查不清、拿不准的情况,还会有省里的专家前来检查、医治。

    段锡锋说,自己的家族是明末清初时期迁居到和睦村来的。家谱里曾写过“一世祖到大茶花树下住”的句子,因此他认为,和睦村的茶花是野生的,是上天赐予祖先的宝贵礼物。如今村里依然流传“村里曾有人用六亩水田换一棵老茶树而不得”的传说。为什么不换?因为在物资缺乏的时代,红花油茶果榨出的油是十分稀缺和昂贵的食品,一人做一天半的体力活,也只能换得一市斤茶油。

    “农业学大寨”时期,物资匮乏,和睦村所属的生产队每年有一项特别任务,便是收集红花油茶的果子。每年秋季果子成熟后,村民们用竹竿将果子打下来,再将收集的果子上交供销社和粮食局,才能按照一

    定比例换取各类粮票、布票、糖票。当年还是孩子的段锡锋记得,茶油在困难时期是很好的补品,只有生病时,家长才舍得给孩子做一顿茶油拌饭。“吃了后病好得快,还驱蛔虫”。而榨干以后的果子去污力强,还能当肥皂洗头、洗衣服。茶树的花蜜也是孩子们的最爱,每年开花时,孩子们都会用草做的吸管伸进花里去吸食花蜜,还得小心翼翼保证花的完整,以便树能挂果。

    “红花油茶在最困难的时代养活了我们。”段锡锋感叹。

    虽然村民们知道古茶树的价值,但村里也曾出现过古茶树被大量砍伐的情况。65岁的马站乡政府离休干部段怀邦回忆,为了“向山要田”,当时的云华公社有领导发话:“茶树是好,可是没有粮食好”。于是包括和睦村在内的其他村庄都出现了砍伐古茶树及其他树种的行为。

    到了70年代中期,县林业部门给革委会打报告,指出保护古茶树的重要性后,革委会才要求云华公社“在垦荒当中注意保护红花油茶”。但村民们说,此时村里的大部分古茶树都遭到了破坏,有的被连根挖出,送到酒坊当柴烧了,而开垦出的土地则种上了玉米。

    茶花炒作:从疯涨到狂跌

    2007年,肖永先原先花6万多元买的银针茶,价格狂泻至200多元;他为茶花投入的200万元资金在短时间内全部“蒸发”了。

    1982年,农村实施包产到户政策之后,原属集体所有的红花油茶树也分到了各家各户。段怀邦知道古茶树很珍贵,于是让家人认领了村里最大的“茶花王”,以便压榨更多的茶油。他回忆,当时“茶花王”每年收获的果子能有2000市斤,榨油的收益也很可观。因为茶油有药用价值,他还一度跟在制药厂工作的同学沟通,想开发红花油茶的保健品。但因为红花油茶果子总体产量低,难以保证供货而放弃了这一想法。

    1990年,“茶花王”枯萎了,段怀邦从此打消了开发利用红花油茶的念头。而段锡锋家则始终坚持榨茶油,把最好的留给在外工作的亲人,余下的再出售。

    但让两人意外的是,此后让茶花树身价倍增的并非是茶花或果实的深加工产品,却是树或花朵本身。2000年至2007年,腾冲的茶花市场异常火爆,一株树苗卖到6万余元的天价,村里嫁接一朵茶花的价格甚至高到了1600元。

    2003年,从疾控中心辞职的肖永先搬离了单位宿舍,在县城诊所工作。此时,喜欢种盆景的他开始接触茶花。他记得,当他听说2012年有一场国际性的茶花展要在楚雄举办,发现腾冲城里茶花的价格已经开始飙升。越是稀有的品种价格炒得越高,茶花爱好者们都希望自己的花能在国际性展览上卖个高价。

    2006年,肖永先也投入到大规模收购、繁殖茶花的行列中来。他回忆,当时市场紧俏的品种是云针茶、云锋茶、朱砂紫袍等一类稀有品种,那样的茶花,即便粗和高只像筷子那样,也能卖到1.6万余元。有时为了买一株茶花,他会在农户家门口守上半天,付钱之后连夜挖走,生怕主人反悔。他说,自己出价最高的是一株10多厘米高,有3个枝杈的银针茶,几次拜访此前的主人,才以6万多元的价格买回家。

    而在和睦村的小学校里,一株有300多年树龄,品种为“玉狮子”的茶花,其花朵因前来采蜜的昆虫身上沾染了其他品种的茶花的花粉,使其花朵出现漂亮的变异。茶花爱好者纷纷追捧,每嫁接一朵花,需要三四百元,茶花价格炒得最热时,嫁接的价格高至1600元。周边村子还出现了将本村的茶花倒卖出去的现象。

    就在茶花价格炒到最高的2007年,从浙江引进的芽接技术茶花,以生长速度极快,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击破了腾冲茶花市场的泡沫。肖永先原先花6万多元买的银针茶,价格狂泻至200多元;他为茶花投入的200万元资金,在短时间内全部“蒸发”了。

    茶花泡沫破灭后,留给肖永先的只是一株株市价低廉的茶花。但200多万元的投入令让他难以离开这个行业,于是他潜心研究茶花嫁接和繁育技术,转向绿化用花的苗木行业。

    之后,他也学会了让他几乎破产的“芽接技术”,他说,芽接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嫁接,但与传统嫁接差别较大。芽接技术是在温室中进行的,核心是为了培育某个品种的茶花,要将原有的茶花树干完全截去,再将要培育的茶花芽放到树干上,让整棵树的营养主要供应给那颗苗。因此,只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长成普通嫁接茶花生长几年的效果。但此后,腾冲的茶花爱好者也发现了芽接的问题所在:“栽种几年以后,树形长得并不好,生命力脆弱,容易死。”

    根植心中的茶花情结

    腾冲人对茶花非常喜爱。和睦村长期少为外人所知,也许一个原因就是对旅游业的谨慎——要保护好茶花。

    掌握了芽接技术的优缺点后,如今,肖永先依然采用传统嫁接技术,重心则放在了开发茶花新品种的技术上。他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手段,繁育出了几个茶花的新品种。并成立了腾冲县侍朗坝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茶花以及其他经济苗木。

    在第九届中国茶花博览会上,他种植的茶花还获得了新品种奖、精品盆栽特金奖等多项荣誉。他说,目前的茶花价格正在回归理性。那株6万多元买来,现在只值200元的云针茶,经过几年的培育,卖价涨到了3000多元;他自己种的绿化用茶花,再过两年也将成材,届时有望收获成本了。

    虽然肖永先经历了茶花价格泡沫的破灭与回归,但多年的种植茶花经历,也让他认识到了腾冲人对茶花是多么喜爱。

    “林业系统的职工、老师、医生,这三个群体养茶花的人很多。因为茶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有着孤傲的气质,春节期间开出红色的花又显得非常喜庆,所以很多人养茶花,一养就是一辈子。”肖永先回忆,他有一株40多年树龄的茶花,原先的主人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尽管他多次前去拜访,但老人并无意出售。此后老人突发疾病,到了连走路都困难的地步,于是便让儿子照管。但在看到儿子无心照管他心爱的花草后,他叫来了肖永先,以8000元的低价出售,并嘱托肖永先“一定要照看好这株茶花”。

    在腾冲县的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里,还有种植着400多个茶花品种的住建局茶花基地。许庆宗所长介绍,由于腾冲是云南山茶重要的原生种群之一,为了收集、培育云南茶花品种,基地于1982年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目前,该所给每一种茶花都建立了档案,作为山茶的种子资源库,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和繁殖,并推广先进技术。

    爱花的情结在和睦村始终存在。自2006年众人前往和睦村嫁接茶花后,一些老茶树因为嫁接次数过多,减少了自身的光合作用,长势并不如人意。为此,和睦村的“三委”制定了保护茶树的村规民约,不再允许个人私自嫁接、倒卖茶花。如要嫁接,用途须是科研繁育,还得经开会同意。

    村里因众多的野生茶花资源逐渐吸引了游客,还先后建起了3家农家乐。但村支书段锡锋对于开发旅游业保持谨慎态度。他说:“前几天我在路边看到一株开得很好的茶花,但过几天去,茶花都被人给摘完了。和睦村有4万多株茶花树,假如一天来1万多游客,有人摘花,茶花树可受不了,旅游还怎么搞?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代人,还要为我们的后代考虑。”

    和睦村景色漂亮,却长期少为外人所知,也许一个原因就是对旅游业的谨慎。这个选择颇有道理——毕竟茶花对当地人而言,早已不是赏花情结能概括的了。

    2000年至2007年,腾冲的茶花市场异常火爆,一株树苗卖到6万余元的天价,村里嫁接一朵茶花的价格甚至高到了1600元。但腾冲茶花市场的泡沫很快破灭,2007年出现价格狂跌。(都市时报记者 程权)

编辑: 孙红亮 责任编辑: 徐婷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